郑国渠的修建,无疑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。要说这条人工河的完成,简直可以比得上秦国多出了百万大军!而且,这可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,而是能持续补充兵员的完整军团。即便在战争中遭遇损失,只要稍微经过恢复,它就能迅速恢复到原来的规模,继续作战。
这条著名的郑国渠据说长达三百里,能够直接连接泾水与洛水。在先秦时期,它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农业,而运输和航运功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然而,即便如此,单单其灌溉的功能,就已足够让秦国受益匪浅。完工后的郑国渠,能够灌溉多达110万亩土地。按照每亩可产粮100公斤来计算,这片土地每年可生产高达1.1亿公斤的粮食!而在当时,成年男性的年粮食消耗量大约是六百斤(约300公斤),这意味着,仅凭这片郑国渠灌溉的土地,每年产出的粮食就能养活约35万成年男性!
展开剩余81%而这35万成年男性,如果拿起武器,便是一支庞大的军队。而且,这些兵员是有源源不断的补充能力的,哪怕损失一部分,土地和水渠的灌溉能力能确保它们在十多年内恢复到原本的规模。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,便是单纯的粮食增产所带来的巨大潜力。除了增加粮食和耕地,郑国渠给秦国带来的影响,远远不止这些。通过这条水渠,秦国实际上也展开了一场经典的经济战。
具体来说,秦国利用自身体量上的优势,开始主导中原地区的贸易市场。实际上,秦国在秦始皇即位之前,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的前期准备。在秦孝公和秦昭襄王的领导下,秦国不断扩张,夺取了中原地区半数以上的战略资源,特别是铁矿和盐矿等。正是这些重要资源,成为了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。
拥有这些重要资源后,秦国利用郑国渠对六国展开了一场经济制裁。首先,秦国通过控制铁矿等大宗商品的价格,不断抬高市场价格,逼得韩、赵、魏三国的百姓纷纷放弃耕作,转而从事冶铁和手工业等行业。这一策略导致三国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。接着,秦国趁机压低大宗商品价格,使得韩赵魏三国的铁矿、手工业产品迅速贬值。而与此同时,三国由于粮食生产的短缺,粮食价格暴涨。如此一来,三国百姓便开始大规模逃荒,而秦国则正好利用郑国渠开辟了大量耕地,将这些逃荒百姓安置在这些土地上。
这一举措使得秦国瞬间增加了三十五万成年男性的劳动力,而三晋三国的生产力则大幅削弱,三晋的军队在短期内损失惨重。这样,秦国在向三晋进攻时,便拥有了巨大的兵力优势。特别是在灭韩国时,秦国甚至未派出顶尖将领,只派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内史,就轻松将韩国灭掉了。
而灭掉韩国后,秦国还获得了大量土地,能够供养超过二十万的大军。加在一起,郑国渠所带来的收益,几乎等同于增加了一支百万人的兵团!从今天的角度来看,这条长达150公里的水渠似乎不算什么,尤其对现代的基建工程来说,更是轻而易举。然而,在战国末期,它的建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甚至可以说,如果没有郑国渠,秦始皇要统一六国的难度会大大增加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郑国渠的修建并不是秦国的初衷,它最初反而是一场韩国的阴谋。历史记载指出,秦始皇登基后,韩国派出了一位叫郑国的人,提出要帮助秦国修建水渠。考虑到这项工程规模庞大,秦国当时的国力有限,修建这条水渠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。如果秦国在这十年内无法继续扩张,那么身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,就能得到喘息的机会,甚至有可能借此翻盘。
因此,韩国希望通过这条计划拖延秦国的扩张,给自己赢得时间。而郑国本人,确实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水利专家,早年曾在韩国治理过水患,修建过鸿沟等水利工程。韩国高层认为,由他来修建水渠,能够有效延缓秦国的扩张。然而,秦国高层很快察觉到,这实际上是韩国的“疲秦之计”,目的就是通过拖延工程,消耗秦国的国力。
尽管如此,秦始皇依然决定采纳郑国的建议,修建这条水渠。对于这一决策,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录,不过可以推测,当时秦国高层一定经过了详细的讨论与谋划。最终,郑国的水渠成功修建,不仅实现了引水,还带来了大量良田,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经济面貌。事实证明,韩国的计策反而成了秦国的助力。此后,郑国渠成为了秦国崛起的关键所在,帮助秦国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。
可以说,秦始皇的统一进程,从郑国渠建成那一刻起就开始了。如果没有这条水渠,秦国可能只能像秦昭襄王时代那样,每次征服一片土地,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生命和资源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六国很可能会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秦国,从而使秦国的统一变得更加困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融配资-配资交易平台-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-配资账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