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过《庄子》的都知道,庄子这个人的思维比较跳脱,很有想象力,而且还总是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。
但是千万别被这些表象给骗了,庄子并非与世无争。
“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”这八个字就是出自《庄子》,而且这句话还是在和“孔老二”吵架的时候说的……
各执己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与孔子这个儒家创始人肯定是不对付的。
因为两家有很多思想都不一样,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一样。
双方都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批判对方的思想,但是这种批判并不是面对面吵架,也不是开一场辩论赛。
展开剩余89%就算庄子想找孔子讲道理,他也找不到,因为孔子死的时候,庄子还没出生呢。
这些学派之间争论的方式,就是用笔将心中的想法写出来,将矛盾与冲突写在纸上,写一篇己方大胜,敌方败逃的文章。
《庄子》里就有这么一篇文章,将孔子写得十分狼狈。
虽然这是两个学派之间的斗争,但是庄子并不想亲自下场,于是他就找了一个“替身”,让这个替身代替自己进入故事中,去反驳孔子,将孔子吓得没话说。
替身的身份其实不重要,但是庄子还是认真挑选了一番,最终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人……
春秋时期,孔子有一位来自鲁国的好友名叫柳下惠,就是那位“坐怀不乱”的柳下惠。
柳下惠有个弟弟叫柳下跖(zhí),但是人们一般都叫他盗跖,因为他是个很有名的“江洋大盗”。不过,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,柳下跖不算是盗贼,他更像是土匪。
柳下跖身边聚集了九千个兄弟,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奴隶,因此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怨恨。
柳下跖经常带着这些人出门作恶,他们到村子里去抢夺牛羊,劫掠钱财,还要强行砸开人家的房门,抢走家中的女子,使得丈夫没了妻子,孩子没了妈妈。
就算是一些大国,见到他们后也要紧闭城门,防止他们进城作恶。
柳下跖的行为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,严重威胁了“世界和平”。孔子作为一个最爱管闲事的人,自然不会放任他们这样做。
于是他便回到了鲁国,他想让柳下惠去管管这个弟弟。
孔子当着柳下惠的面说,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,长兄有教育弟弟的责任,要是不能做到这一点,那么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也就不存在了。
总之,孔子的意思就是:柳下惠赶紧管管你弟弟去,就你这个亲哥哥管他最合适,别人都不方便管教他。
但是柳下惠也是一脸无奈,他其实并不是不想管柳下跖,实在是因为这个孩子太难管了。
父亲确实可以教育孩子,哥哥也确实可以教育弟弟,但是弟弟他不听话怎么办呢?
而且柳下跖也不是一般的孩子,他可厉害了,就连柳下惠都降不住他……
柳下惠口中的弟弟,思维十分活跃,还能巧言善辩,要是嘴上说不过别人,他的脾气就会变得十分暴躁。
由于柳下跖勇武强悍,因此他一生气就要打人,而且嘴里还并不干净。
就算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难以管教好柳下跖,柳下惠“警告”孔子,千万别去自找麻烦。
但是孔子是什么人?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就算这个柳下跖再坏,孔子也不害怕,总之他是一定要去的。
不过从柳下惠介绍弟弟的这段来看,说的简直就是庄子本人,或者说柳下跖就是庄子心中完美的自己:又能说又能打,什么也不怕……
道儒之争孔子从柳下惠那里出来后,马上就叫来了颜回和子贡,三个人直奔柳下跖而去。
当时柳下跖正在泰山南边山脚下休息,听说孔子求见,马上就发了怒,他早就看孔子不爽了。柳下跖让手下将自己说的话转告孔子,然后把孔子赶走。
从柳下跖接下来说的这段话我们就能看出来,这绝对不是真实发生的事,哪有人能记住这么长一段话?
而且记住之后还要转述给孔子,这绝对不是这些强盗能做到的事。
柳下跖说孔子是假借周朝主张,获取自己的利益;戴着帽子,围着腰带,却只会胡言乱语。
他还说孔子不种地,却吃得很好,不织布,却穿着很讲究的好衣服;整天靠着一张嘴搬弄是非,迷惑天下的诸侯,让天下的读书人都被影响,难以找到回归自然的本性;还打着尽孝和尊敬的名号到处拜访诸侯,想要得到诸侯的赏赐从而成为富贵的人。
两人还没有见面,柳下跖就把孔子全身上下嘲讽了一遍,最后他还说让孔子早点离开,不然自己就拿他当“午餐”。
孔子听完这番话,并没有害怕,他让传话的小兵告诉柳下跖:“我认识你哥,现在我是真的很想见见你。”
柳下跖见自己的恐吓没有用,只好让人把孔子叫了进来,但是柳下跖一见到孔子就如同猫见了老虎一样,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,眼睛也瞪得很大。
柳下跖大喊:“孔丘你上前来!你在我面前说的话,要是顺着我的心意,我就让你活着,要是让我不高兴,你今天就走不掉了!”
这里柳下跖的原话是“丘来前!若所言,顺吾意则生,逆吾心则死”,这句话其实就是“顺我者生,逆我者死”的出处。
后来被人单独拿出去用,就成了现在这个意思。这里原本的意思是要顺着柳下跖说话,后来又被扩展到了多个方面。
孔子进来之后,说天下有上中下“三德”,上德就是长得漂亮,中德就是有才华,下德就是比较勇武,有气力。
这三德中有任意一个,都不是一般人物,而柳下跖三德全都有,却是一个人人都讨厌,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坏蛋。
孔子的意思是,柳下跖明明是个好人,却总是做坏事,没有一个好名声。
如果柳下跖愿意的话,孔子愿意成为他的说客,去往各个国家为柳下跖谋取利益,让他们给柳下跖建造一座几百里的大城池,然后再建立一个国家,成为一方诸侯。
孔子说的比唱的好听,但是柳下跖根本不吃这一套。
他认为能被孔子这番花言巧语欺骗的人,肯定都不是什么厉害人物,而且他长得帅是他的爹娘留给他的,根本不是什么德行。
柳下跖还说,当面喜欢夸人的人,也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,孔子肯定不是什么好人。
后面孔子与柳下跖又进行了很长的对话,孔子绞尽脑汁,但就是说不过柳下跖。
柳下跖将孔子想说的话全都反驳了一遍,让孔子道心破碎,灰溜溜地逃走了。
等回到鲁国之后,柳下惠看到孔子面如死灰,就知道他肯定是去见过柳下跖了。
在回来的路上,孔子思绪不宁,差点把马车开到沟里去……
事后,孔子对自己这次出门的总结是“无病而自灸也。疾走料虎头,编虎须,几不免虎口哉!”意思就是我真是没病扎针灸,闲得没事摸虎头,编虎须,差点就被老虎给吃了!
发布于:山东省九融配资-配资交易平台-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-配资账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